English

如今没有土特产

1998-12-21 来源:光明日报 北京 欣然 我有话说
消费杂记

如今没有土特产

北京 欣然

前些日子,母亲去河北三舅家,走前,为带些什么礼物,着实费了一番心思。我去外地出差,也常面临同样的难题:回京时带些什么?想选些家里人觉得稀罕的东西,很难。全国土特产云集北京城,到各地出差,面对琳琅满目的当地产品,反而感叹“没有土特产”。

“家里什么都有,什么都不用带。”这句二十年前亲朋间替对方着想的话,如今真成了现实。

也许现在的年轻人觉得可笑,二十多年前,我们这些从北京去黑龙江兵团的知青,回京探亲时必带的是黄豆、黄酱和土豆。别看当时北京是首都,供应上得到全国支援,可北大荒的黄豆、黄酱和土豆在北京仍是稀罕物。

那时,北京人日常供应凭票证:每人每月三两油、半斤肉、二两粉丝、二两麻酱,全家一个月一斤鸡蛋、半斤白糖、半斤红糖。每月每人多少粗粮、细粮都是一定的。吃菜也是有数的几样,黄瓜、西红柿是夏天才有的细菜,到了冬天,上顿下顿都是大白菜。买豆腐要凭粮票,去晚了还买不着。只有过春节时,才每人二两花生,全家半斤瓜子。如果家中有人在外地工作,全家人还要从嘴里省出麻酱、粉丝、糖,给外地亲人带去。我带回的黄豆、黄酱和土豆,在当时还真能使全家生活得到不小的改善。

我们农区的知青往家带黄豆、土豆还不难。可牧区的知青要千里迢迢带几十斤鲜牛羊肉回家,滋味可不好受,有时坐了长途汽车再坐火车,颠簸劳累把肉带到家,那肉已经变了味。我家一位在内蒙古插队的亲戚是一路上将牛羊肉吊在车窗外,才让全家人享受到美味。

后来,我转到河北插队,往北京带的东西换了样,家里能吃到我带回的花生、麻酱、香油。这些东西也是想方设法才弄到的。一位朋友告诉我,香油最好吃的是头道磨出的,但是,能买到的最好的,只有二道磨出的,这还要托人。三道磨、四道磨出的香油,香味小,颜色浅,味道差多了。物以稀为贵,香油、芝麻酱往里兑假也卖得出去,有的卖主甚至往里兑白薯粉,外行也看不出,我就上过这样的当。

80年代初,我去长沙出差,看到街上的腊肉、鳝鱼、松花蛋、竹凉席、檀香扇……样样稀罕,买了一样又一样。为了能把活鳝鱼带回家,还特意买了个陶罐。听说鲜紫苏叶炒鳝鱼味道最美,临了,行囊中又塞进一大包紫苏叶。上车前,发了电报,让家人接站。在长沙,同伴们兴师动众,把我送上车。火车到京,迎宾队伍是全家人。

今天这些话,都是历史了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